起源
1972 年,围场县百货公司下设制药厂、县医院下属制药厂及畜牧局下属制药厂三厂合一,成立国有企业围场县制药厂,这便是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的雏形。由于刚刚建厂,没有资金和厂房,大输液生产借用畜牧局的厂房为大输液车间,小针剂生产借用县医院的厂房,仅县百货公司制药厂有九间老瓦房为中药车间,共生产十余种药品,共有职工 36 人,年产值仅为 10 万元。
1973 年春中成药车间迁至县医院北、煤建公司南的果窖前院,县财政拨款新建针剂车间。秋季将大输液、小针剂迁进新厂房合并为针
剂车间,对原有房屋进行了改造,以适应中成药的生产,建立了化验室,当时厂区仅有1 1亩,是一个中西药兼有的药厂,中成药以散剂和蜜丸为主。
1979年秋围场县制药厂整体迁址至围场镇城南前进村,厂区占地达到 24 亩,车间布局和后勤各科室初步走向正规,生产片剂、丸剂、冲剂、散剂 4 个剂型 34 个品种,年产值达到 80 万元,职工人数突破 100 人。
坚守
通过多年的稳健经营,承德地区制药厂在全县工业企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,连年被评为承德地区先进企业、省级文明单位、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等。经济效益连年增长,职工福利首屈一指,社会各界人人向往,成为工作分配、调动的首选之地。
截止到 1997 年,销售额已突破 600 万元,曾在全县上下一度掀起“南学制药,北学水泥”的学习热潮(南指县城南端的制药厂 北指县城北端的水泥厂),这一时期,达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,之后占地面积逐步扩展到 28 亩,产最终确定为片剂、丸剂、散剂、颗粒剂、胶囊剂 5 个剂型,到 2000年中成药品种增加到 62 个。
2000 年 10 月,承德地区制药厂作为围场县第一批民营化转改工作试点,采取国有资产置换职工身份的方式进行了民营化转改,一次性买断职工 214 人,由国企转为民营,并更名为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,于 2000年 10 月 17 日正式挂牌成立,公司注册资本 636.2 万元。从此,制药厂完成了国有企业使命,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,成为民有民营企业。
转制几年来,由于历史遗留包袱过重,管理理念落后,员工思想陈旧等因素,企业发展停滞不前,只能勉强维持生产,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国家强制推行的 GMP 认证工作迟迟不能开展 2003 年 12 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了 2004 年 6 月这一最后的认证期限,当时的天原人心涣散,举步维艰,近乎瘫痪,天原处于濒危的边缘,陷入了发展的最低谷,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。
天原人无奈、焦急、煎熬…
天原人挣扎着、期盼着、坚守着…
2004 年 4 月 6 日,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,在天原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,本乡本土的围场人周印军毅然购买了原法定代表人邹藏学先生 51% 的全部股权,成为天原药业新一代掌门人。从此踏上了他力挽狂澜的漫漫征程,也给天原带来生的希望…
接手天原后,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认证,求得生存权是他面临的头等大事。没人懂 GMP 、不知道怎么认证、账户上没有一分钱、车间停产、市场严重萎缩、贷款逾期,资产查封、隐性债权人频频出现……重重困难和压力接踵而来,百废待兴成为当时天原最真实的写照。
面对困难,企业改革大刀阔斧。精兵简政、重建班子、内重民生(发工资、交保险、还欠款……)、外求援助(四处筹集改造资金近千万、多方请教领导、专家、兄弟单位……),咬紧牙关,披荆斩棘,共渡难关,历经七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打赢了这场攻坚战。 2005 年 2 月取得了 GMP 证书,天原从此有了宝贵的生存权,天原药业“凤凰涅磐”的故事从此拉开了帷幕。
2005 年 2 月认证通过后,正式启动生产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 700 万元,同年 4 月,进行了二次股本结构调整。
2006 年实现销售收入 1200 万元,首次突破 1000 万元大关。
2007 年确立了面向全国市场的区域代理营销模式,当年成功摘掉了多年来亏损的帽子,实现扭亏为盈,纳税额首次突破百万元,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。
2009 年征地 100 亩,筹划新厂建设。
2010 年 3 月通过 GMP 二次认证。同年 9 月 18 日新厂区建设破土动工。新厂区一期工程总投资 1.8 亿元,建设包括联合厂房、办公楼、食堂、宿舍、锅炉房、库房的主要建筑 20000 平方米,新上生产线 5 条,生产设备全部更新。新厂区一期工程设计生产能力 5 亿元,年可加工中成药 2500 吨。
2012 年 12 月,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新版 GMP 认证,比行业规定提前了3年,走在了同行业新版认证的前列。
2012 年末整体搬迁至新厂,实现了建厂 42 年来里程碑式的跨越。天原从此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。
2015年5月成功登陆新三板。
2019年9月与上海金安国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股权合作。